您的位置: 8绵阳市政府网站8部门网站8市委农工委8农村工作动态
 
 
 
农村工作动态

    农业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2016年,我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目标,以创新发展引领农业转型升级、以协调发展促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开放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以共享发展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4元,同比增长9.3%;新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55个,面积205.25万亩;建成幸福美丽新村961个,109个村被命名为2016年度省级“四好村”……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时下的绵州大地,农业农村工作正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之年,也是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谈及今年打算,市委农工委主任陈伟铿锵有力地告诉记者。

   深耕农村改革“试验田”激发农村发展新动力

     得益于农村体制改革,三年前,江油市贯山镇高新村全面完成了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去年年初,该村18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北京渔美康公司共同养殖500亩大闸蟹。年底,这些养殖户户均增收近3万元。

    而高新村的发展,仅是我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农村体制呈现出渐次展开、破浪前行的壮美景象——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多权同确”,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扶持和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构建农村土地流转长效机制;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引导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同时,综改区建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一系列任务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之路蹄疾步稳。目前,综改区实施各类项目110个,规模流转土地8000余亩,新发展农业经营主体115个,2481人实现脱贫解困。

   稳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和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加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解决“三农”发展存在的资本不足、信用缺失等突出问题……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助农增收

   45岁的周训林是江油市新安镇黑滩村村民,也是黑滩村电商综合服务点负责人。每天,他都会为乡亲们在网上代销代购商品。

   “以前我是一个电脑盲,现在却成了网购达人。”周训林笑着说。水果经过包装后,将通过黑滩村电商综合服务点连接的“江油江豆网”卖出去。

   现如今,农村电商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生力量。

   去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积极鼓励发展农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社会养老等,促进农民增收。

   在“以创新激发红利”的路子上,我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做大“旗舰型”企业,落实好扶持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个,市级以上专合组织25个,家庭农场860家。

   要实现代农业发展之基,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尤为重要。

   为此,我市突出抓好农业标准质量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产品溯源可追述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开展“三品一标”和涉农商标注册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重点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铸造绵阳特色农产品的“金质名片”,提升市场竞争力。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美丽新村加快建设

   白墙灰瓦,飞檐翘角。游仙区柏林镇洛水村村民周世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家能住进漂亮的乡村别墅:农家小院掩映在一片梨树、枇杷树中,庭院前种植着时令蔬菜。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广大绵阳农民的共同心愿。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推进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

   如今,像洛水村这样的聚居点在我市遍地开花。我市坚持科学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一总四规”,即一个总体规划,基地建设、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四个专项规划。

   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采取新建、改造、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加大力度解决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基本住房问题;鼓励和支持旧村落改造和保护,积极推行“小、组、微、生”建设模式。

   2016年,全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961个。涪城区中龙村、盐亭县梨园村等109个村被命名为2016年度省级“四好村”……

   站在2017年新起点,全市“三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怀揣着更大的梦想,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的道路上,砥砺奋进,阔步前行!

   【2016年成就展示】

   回顾2016年,全市“三农”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实现“十三五”开门红。

   去年,我市坚持把“三大片区”作为主战场,把北川、平武和全市丘区脱贫攻坚示范区作为主阵地,聚焦“六个精准”、聚力“四个一批”,全年落实帮扶资金10.2亿元,减贫3.64万人、摘帽贫困村73个。

   其中,梓潼县“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入选2016年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三台、北川扶贫工作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平武“旅游+生态+产业”扶贫模式受到省领导肯定。

   脱贫攻坚首战首胜捷报频传

   农民收入保持态势稳定增长

   认真落实农民增收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积极培育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016年,全市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4元、增长9.3%,居全省第5位、比省平均高2301元。其中,北川、平武还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

   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目标,不断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

   据统计,去年全市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7.45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45家、实现销售收入416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60个,家庭农场总数达到1960个,全市休闲、康

   养等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427家,营业收入达到21.48亿元。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3420个,本地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到12.9亿元。

   绿色发展多措并举成效明显

   大力实施“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全市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7.8%,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4.5%。

   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完成营造林面积32.9万亩。去年9月,绵阳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加快推进武引二期灌区、开茂水库、沉水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水利投资20.15亿元,新增有效灌面10.8万亩,解决21.8万人饮水安全。

   “四好”新村加快建设扎实推进

   大力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扎实推进北川、平武、梓潼3个省级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和101个省级扶贫新村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省、市、县三级“四好村”创建。

   2016年,全市新建幸福美丽新村961个,累计建成1546个;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09个、市级“四好村”311个,10个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农村改革多点发力取得突破

   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和交易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全市农业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与服务等10余项改革试点示范顺利推进,绵阳被列为全省唯一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试点市;全市农村集体土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累计流转耕地113.43万亩、林地235.9万亩。

 

 【2017年重点工作展望】

   展望2017年,全市“三农”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将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扣“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目标,坚持把“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作为根本途径,切实激发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潜能,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脱贫攻坚  ——让3.2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确保高标准完成3.2971万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176个贫困村“摘帽”、北川退出年度脱贫任务。

   认真落实《绵阳市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绵阳市23个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等扶贫专项方案,坚持以目标、问题、结果为导向,精心组织实施方案。

   精准实施“四个一批”行动计划,把住房保障作为首位要求,把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作为重点工程,确保贫困群众早日住上好房子;强化造血功能,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实体经济组织、每户计划脱贫户都有1项增收产业或实现1人就业;完善输血机制,加大重点群体帮扶力度;强化失血救助,切实解决计划脱贫户因病因学致贫返贫问题。

   统筹推进片区内外脱贫攻坚,在扎实抓好平武、北川片区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片区外小区域贫困和“插花”贫困问题,统筹推进山区、丘区、坝区脱贫攻坚工作,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

   

农村改革  ——主攻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重点盯紧抓牢推进主攻方向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5项改革任务。并作为我市今年农村改革的主攻方面和工作重点,力争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

   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治理结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争今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深入推进“三位一体”改革试点,建设优质农产品交易供销体系;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现代农业  ——聚焦六大产业十大主导产品

   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目标,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农产品供给体系。

   统筹调整产业结构,将6个重点产业和10个主导产品作为我市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遵循和主攻方向,着力培育优质生猪、优质禽蛋等优势产业带和涪城麦冬、优质蜜柚等集中发展区;大力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做优农产品品牌;着力提升“绵阳造”市场份额,通过品牌效应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经济效益。

   

“四好”新村  ——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00个

   今年,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力量和工作措施,强力推动我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继续对照创建标准和考评指标,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四好村”创建工作,确保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00个,力争全市15%以上的村创建成省级“四好村”,25%以上的村建成市级“四好村”。

   通过深入推进扶贫新村建设,防止农民因建房而负债致贫;通过科学规划引领,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布局;通过优先开展一村一品村企对接,让龙头企业把贫困村带动起来;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等好习惯,形成爱党爱国、自力更生等文明风气,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建设美好家园。

   

基础设施 ——建成高标准农田31万亩

   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入重点,突出抓好生态、水网、田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坝区格田化、丘区梯格化、山区梯田化为主要模式。今年要建成高标准农田31.39万亩、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6万亩。

   水利设施建设。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核心目标,加快推进武引二期灌区、开茂水库、沉水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全市新增有效灌面1.2万亩。

   农村道路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启动实施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加快实现油路到乡、硬化路到村、连组入户路畅通,全市今年要改造提升县乡村道1300公里。

   公共服务设施。以推进农业机械化为重点,整体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宽带村村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