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8绵阳市政府网站8部门网站8农办8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雎水镇地处绵阳市安县西南,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山、丘、坝皆有,人口2.04万,辖10个村、10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镇内工业基础雄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安县的工业重镇、文化古镇。近年来,雎水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之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调优产业结构,多渠道促农增收
   

 雎水镇农业一直以传统的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产出效益低、群众积极性不高、增收难度大是雎水农业面临的发展“瓶颈”,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该镇打破传统种植模式,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引进有实力专合组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确立了在山区发展林木、药材,在丘区发展魔芋、藤椒、造纸竹、莲藕,在坝区发展车前草,使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目前,该镇引导道喜村群众建设黄连、重楼等中药材基地1800余亩;在白河、红石等村种植造纸竹1500余亩,为纸业公司提供原料;以“大户带动、试点先行、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的种植模式,在金华等村推行藤椒-魔芋间种500余亩,农户既可获租金又可在基地内务工得“薪金;以“联建联养”方式投资3000万元规划建设了雎水生猪养殖园,实行“两集中,五统一,一帮扶,一免费”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周边1200余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以互瑞水产养殖合作社为核心,充分利用镇内曹家水库等水域资源,规划建设了雎水水产养殖基地,推动周边农户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白河村根据本村冬水田较多、地势低洼的特点,正在积极规划建设“千亩荷塘”,并为乡村旅游打下基础;教场村到外地学习考察车前草种植技术,计划在今年九月先期试种200亩,其收益是同期种植小麦的3-4倍,解决农民增收渠道窄、增收难的问题。

 
工业反哺农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财税收入增长,都离不开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支撑。2013年,全镇实现辖区内工业总产值41亿元(其中镇级规上企业2.56亿元);完成技改投入3.39亿元;辖区实现税收1.5亿元(其中镇本级“两税”入库2028万元,镇本级可用财力近800万元)。随着雎水工业规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逐步增长,该镇坚持财力向“基层倾斜、农村倾斜、民生倾斜”的原则,以工业税收反哺农业发展,稳步推进涉及农村桥梁、沟渠、道路以及场镇建设、民生等相关工作,并努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财力向场镇建设倾斜。镇财政每年投入50万元实施了城镇保洁、清运和处理服务外包,并将道喜、罐滩两个山区集中搬迁小区2000余名群众纳入“大社区”管理,道路、供水、环境治理等城镇的公共配套服务延伸至两个小区;投入130余万元在主要街道种植桂花树、安装路灯,实现了场镇的“亮化、绿化、美化”;完成了以文化站为中心占地60亩“校场坝”文化广场建设。
     财力向基层民生倾斜。采取项目整合加财政补助等办法,引导群众投资投劳,积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累计硬化沟渠120公里、维修山坪塘68口、硬化道路72公里、新建桥梁1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部分地方户户通水泥路,为农业生产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
     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厂社联系平台”的搭建和运行,企业更加注重从当地培养企业技术人才,定期免费组织周边村民到厂里学习技术,建立适合当地企业和村组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又能促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目前,雎水镇群众在镇内企业务工人员达2000人左右,月收入在2000-3000元左右。 

完善功能设施,文化工作蓬勃发展


      近年来,雎水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通过“项目补助、社会投资、财政投入”方式,以“挖掘文化底蕴、丰富文化生活、提升生态环境”为理念,新建总投资700万元、占地60亩,集娱乐、休闲、健身、文化为一体的校场坝休闲广场。广场投入使用以来,成为群众健身、休闲和集会的固定场所,先后开展了“迎新春.庆元旦”、北大学生公益行动文娱晚会、庆祝国庆64周年活动、绵阳市老年骑游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农民朋友也享受了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生活环境。同时,该镇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扎实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农家文化大院建设和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充分发挥公共图书室、文化站的文化教育职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推进生态建设,确保农村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农村垃圾转运处理科学机制。该镇以东林村为试点,通过“三个一点”筹集资金(村民集一点、村上补一点、企业帮一点)、组建稳定保洁队伍、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无害方式处理垃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管理新模式,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该镇正探索“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由镇财政出资,成立转运队伍,配备转运车辆,将城镇的公共服务职能延伸至村组,切实改善农村环境。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金华、宝华两个生猪养殖基地,修建了大型沼气池处理养殖产生的粪液、粪渣,所产生沼气和有机肥免费提供给周边群众使用,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也更绿色、更环保。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降低“三废”排放。纸业公司、博媛建材公司、向泰阳化工等企业,累计投入上千万元,降低了竹片发酵的臭味、降低了矿石加工产生的粉尘噪音、实现了工业用水和热量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对周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
     坚持产业发展与乡村绿化同步。雎水镇拥有50平方公里的山区和不小的丘区,既可为荒山披上“绿装”,又可通过中药材、魔芋、藤椒、造纸竹、莲藕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着力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村民自治,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要建设一个群众信得过的、能办事的、过硬的村两委班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典型示范带头作用,要切实推进村民自治,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完善村民自治规章制度,做到村务、财务公开,全面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了农民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