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8绵阳市政府网站8部门网站8市委农工委8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


     今年,北川将深入聚焦脱贫攻坚这个首要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

      一、以“四个基础”汇聚新动能 。 始终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提,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切实推动农村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汇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一是筑牢股权量化基础。在全面落实好农村“多权同确”的基础上,成立县、乡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全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推广石椅村农旅结合壮大集体经济、金龟村股权量化增加集体收入等典型经验,变“沉睡资本”为活跃资金。

      二是筑牢集体经济基础。全面落实“村集体+能人”“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种养大户”“村集体+土地出租”“村集体公共设施+服务”“财政投入+股权量化”六种模式,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力争实现全县311个村有集体经济收益,48个退出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到6元。

      三是筑牢三权分置基础。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切实开展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筑牢交易平台基础。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促进农村生产要素适度、合理、有序流转。年内建立县、乡、村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县级农村承包土地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90%。

       二、以“四个突出”构建新体系。依托山区绿色优势,唱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在狠抓经营主体培育、优化产品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上打好“组合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突出育活主体。以家庭农场为重点,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发展,建立“公司(企业)+农户”“ 公司(企业)+农民专合组织”等经营模式,形成公司(企业)、合作社与农民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个、市级示范社10家,专合社66个、家庭农场15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8个以上。

     二是突出调优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消除无效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基地提档升级,按照“2+N”模式(2个主导产业+多个特色产业),新建中药材、茶叶、魔芋等特色产业基地3.5万亩。加快苔子茶、花魔芋、老腊肉、马槽酒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力争全年“三品”认证达到30个,不断提高农产品产值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突出创新经营。通过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形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内、省内调剂,将土地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探索土地入股有租金、劳力入社有薪金、房屋入社有红金、集体分红有股金,土地入股地生钱、劳力入社力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房屋入股房生钱“四金四钱”模式,推广渭沟村“农房变客房”乡村旅游模式,实现房屋入股房生钱,力争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人人有股份、村村有收入、年年有分红。
     四是突出产业融合。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围绕“短期能增收、中期能致富、长期能小康”目标,推动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深入推行庭院、园区、小片区、镇域等发展模式,探索发展循环农业。探索推广“依托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商品”等旅游扶贫模式,重点打造36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带动3000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大力支持羌山农牧、安福魔芋、安特药业、大禹食品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加快普网·药博园网上平台建设,完善县、乡、村运营网络,实现“全企入网”“全民触网”,让更多农产品搭上网络快车走出羌山。

     三、以“四个机制”强化新支撑 。健全完善人才、资金、科技等机制,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构建人才发展机制。用好2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持续开展“羌山英才”选培活动,吸引更多返乡人员、毕业大学生等群体参与农村发展,争取更多农业项目入围省市大盘子。全覆盖311个村开办“农民夜校”,聘请技术专家、致富能人等作为教员,开设“技术超市”,开展政策宣讲、技能提升、创业谋划等培训,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构建资金统筹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设立农业发展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严格落实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助等各类农业补贴政策。安排2180万元,用于218个非贫困村产业发展。 分产业量化“四项基金”,2017年计划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45亿元发力农业产业扶持、脱贫攻坚等重点。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力争生猪、森林、玉米等政策性保险全覆盖。
      三是构建科技创新机制。力邀资深农业专家、技术骨干,组建精准脱贫专家服务团到全县巡回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深化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市农科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院校合作,聚力脱毒马铃薯种薯、猕猴桃、羊肚菌等新品种培育研发,持续优化农产品结构。
     四是构建新风培育机制。聚焦省市县165个“四好村”创建,深入开展文明乡村、礼仪乡村、健康乡村三大活动,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等评选,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同时,强化“送文化”“种文化”,推动感恩文化、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全力争创全国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