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8绵阳市政府网站8部门网站8市委农工委8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


     近年来,三台县抢抓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市丘区脱贫攻坚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我们将紧扣全市发展大局,认真落实县委书记牵头挂牌推进创新改革责任制,做实“基本盘”,打好“组合拳”,加速释放农村综合改革红利。

     一、培育“三个主体”,着力激活“核心要素”。坚持把培育新主体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加速构建形成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竞相发展、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发展新格局,强力推动农业产业全环节升级。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产业培育1-3个旗舰型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真正实现“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实施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做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资金、青年创业基金,在输出打工者的同时,注重回引创业者。加快构建“从农户到集体联企业”的全利益链,促进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大力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在永明-花园麦冬产业带、芦溪-金石-建平优质大米基地和藤椒产业走廊,组建5个“一站式”农业服务中心,带动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成立三台县农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促进近400个农业服务组织抱团发展、协作发展。拓展联耕联种、土地托管、代购代销等服务领域,创新“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等服务方式,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成立中国麦冬产业研究院、四川藤椒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四川猪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优质专用品种、循环利用技术等农业全产业链科技服务。

     三是大力培育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主体。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为着力点,建立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组织。探索资产运营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土地经营型等发展新路径,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收入“空壳村”。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在综改区的宋观庙、红花园等村试点组建农村集体资产、土地、劳务等5大股份合作社,切实解决“土地分散、资金零星、房屋空置、集体空壳”等问题。

     二、开发“三块土地”,着力盘活“优势资源” 。土地既是农村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我们将着力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努力在解决农房废旧建新造成的“外实内空”、城镇化带来的农房闲置和耕地撂荒等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多权同确”,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分离,试点经济林(果)权证、林地经营权颁证工作,定向颁发流转耕地(林地)经营权证100本1万亩。组建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站),完善信息发布、产权评估、交易监管等功能,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全覆盖。探索土地集中、专业合作、服务集约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新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6家,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带动麦冬、藤椒、生猪等重点产业连片发展、集聚发展。

     二是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新路径。加大争取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重点抓好景福、协和等镇乡村庄整治和宅基地整理,全年实现土坯房改建2万户,新增农村建设用地500亩。探索制定集体建设用地租赁、入股暂行办法,着力解决新产业新业态建设用地需求。

     三是稳慎试点耕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有偿退出。坚持依法自愿、权益保障、合理利用的原则,严格退出人员审核,制定“永久性退出、一次性补偿”的程序和标准,确保退出群众“有固定房屋居住、有稳定生活来源、有养老保障”。

     三、探索“三种模式”,着力破解“投入短板” 。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投入新模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金融资金进村,构建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破解农村发展的“关键短板”。

     一是补助改股份。继续推进财政投入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户,探索无偿补助农民合作社资金改为社(会)员股份投资,真正让广大群众分享财政投资收益。

     二是补助改基金。设立综改区产业贷款分险基金500万元,放大10倍撬动金融投入。壮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土地流转收益保障贷和扶贫小额信贷有序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新亿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新组建4个村级资金互助组织。

     三是补助改担保。采取“政府+保险(担保)机构+土地流转业主”模式,设立土地流转保险(担保)补贴专项资金,支持梓信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做大做强,对规模流转土地进行保险(担保)服务,着力解决农村产权抵押估值偏低和流转业主跑路、政府无限兜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