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夏,万物丰茂。走进箬横镇桥下村,清秀典雅的沥青绿道、古朴幽深的老街民房,伴着随处可见的游园廊亭、花卉绿植……远远望去,青山绿水间,开窗见景点,让人无比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把危旧堤变身‘景观廊’,旮旯地建成‘百花园’,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有信心把村民们的家门口建成一处处口袋花园,使家家户户更加宜居宜游打卡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正介绍说。
桥下村,因地处于横涧桥东,故名。清《嘉庆太平县志》载,“横涧桥,在高浦岙口。”这座承载着高浦百年文化的老桥,曾孕育出百年学府凤山书院、滋养着文儒世家涧桥陈氏。而其横跨的李石河,更以漕运必经之道,早于百年前将这里发展成一商贸重地,并在清嘉庆年间立街开市。至民国后,桥下村相继成为原桥下乡、桥下里、桥下镇公所驻地,至今仍有数十座古建筑老屋。周正介绍,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瑰宝,得益于一河一桥一街。“但随着年久失修,到前些年时,李石河桥下段两侧堤岸流石坍泥现象严重,成了危旧堤;桥街结合部的旮旯地也杂草丛生,成为脏臭地……特别是集市日到来,垃圾随处可见,环境不堪入目,群众怨声载道。”
为此,桥下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痛定思痛,以“刮骨疗伤”之法,延续和强化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的好作风,不辜负群众的信任,着手解决一批长期困扰村民的难题。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以来,该班子以“学悟办开”为引领,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短短数月间,将约500米的李石河桥下段两侧堤岸进行提升改造,夯基石、设护栏、建节点、铺绿道;将十余个旮旯点位进行整改提升,建口袋花园、造休闲凉亭、树宣传廊窗、立科普园地。
展开全文
村民陈福秀自小生活在桥下村,对村庄发展十分熟悉。他说,五颜六色的花海与碧绿草地交相辉映,清澈的河水与骨感的栏杆互为一体,和着因地而成的休闲廊亭、花格廊窗,显得一派和谐、美丽。“以前,我画画时从不考虑家门口的景象,现在则不同了。一个匠心独具的小‘游园’从眼前划过,村、景融为一体,景色灵动,营造出独一无二的乡村美学,让我眼前一亮,灵感颇多。”
近年来,桥下村牢牢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积极争取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环境革命政策,依托桥下街与李石河桥下段的先天优势和“四美三区一环线”七彩农园美丽田园综合体项目,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共改造道路6000平方米,完成4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除外,目前正在实施的桥下河及支河美丽河道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150万元,系村级个性化重点建设项目。
以文化礼堂为例。桥下村结合属地实际,把原村部及周边闲置老房子给利用起来,聘请专业文化公司从美学角度进行全新设计、规划,以绕村水系为主脉,将小广场、停车场、戏台、农贸市场、绿道等连成一片,按照功能区划分,设置乡贤馆、文化讲堂等,在改善村居环境的同时,将文化理念融入。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世增谈及,在建设过程中,村里用文化美学对话未来,坚持修旧如旧,留住乡愁记忆。“我们不搞大拆搭建,追求因地制宜,以‘乡村美学’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态势循序渐进、抽丝剥茧,全民展现镇村风土人情、文化传承。”
如今,漫步在桥下村,全村绕河水质清澈,沿岸无一处高危安全隐患点,与四季桂、紫薇、山茶、木槿等绿植点缀的石板路、水泥路构成了脉络细致的“井”字村容村貌。陈福秀告诉,他的儿子多次让他去外地养老,但他就是不去。“村里现在建的这么漂亮,我哪儿都不想去,就想留下来——为激发乡愁乡恋,留下笔墨风景;为建设家乡发光发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供稿 | 镇宣传办
图文 | 江文辉
校对 | 陈巧巧 郭虹希 陈爽
审核 | 陈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